找到相关内容712篇,用时5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方立天: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

    善恶又以心为主。《》卷45《心经》载:“比丘,心将世间去,心为染著,心起自在。”[注释:《大正藏》第1卷,709页上。]《杂阿》卷10云:“比丘,心恼故...rdquo;的存在;(2)如来藏虽在诸种烦恼,但不会被染污;(3)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。   《佛说不增不减》主要说明众生与佛是“一界”这一“甚深义&rdquo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1473178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》云:“命终无常,死丧散尽,寿尽破坏,命根闭塞,是名为死。”若以佛教这种生死本质观教导病人,让临终者透悟生死,获得关于死亡的佛法智慧,从而视死为自然且正常之事,并达到不恐惧、不怨恨,身心两安...在对临终者之“灵”与精神层面的关怀和照顾。对“灵”的关注也正是当代临终关怀与传统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在,而正是在这一点上,佛教的生死智慧有了进入临终关怀事业的契机。实际上,佛教在当前临终关怀的事业已有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性广法师: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内涵

    专注作用,在佛教称为“作意”;它是心所 之一,是心的精神作用,也是认识过程的要素。如《》云:“若内眼处不坏者,外色便为光明所照,而便有念,眼识得生。&...于清寂冷酷,自私自利;且有利于回小向大,效法佛陀行谊。   三、修“四无量心”,能得色界禅境,而色界四禅在《,为佛陀称许,是修出世观慧的根本定。   四、发出离心者,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673284.html
  • 昭慧法师: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

    zCakyamuni Buddha)悟道而成佛的过程,即是以甚深智慧观照人生,而印证了此一理 则。   详见《杂阿》卷一○(大正二,页六七上),《》卷二四“大因”(大正一,第...,此法常住,法住、法界。   《杂阿》卷十二(大正二,第84页)。   无论佛出不出世,万法都循着这样的法则而生灭运行;恒常如此,故称“法住”,普遍如此,故称...

    昭 慧 ( 台湾玄奘大学教授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5873287.html
  • 唯识“八识”与康德“纯粹知性”的比较

    ”与“异时因果”。至此,宇宙人生之全部内容也就无所遁形,这就远非康德哲学乃至世间学问所能一窥其豹的了。   [1] 《箭喻经》,《》卷六十,《大正藏》第1卷,第804上—805下  [2] ...知道唯识的“熏习”的功能,更不知道既有显性的“现行”,还有隐性的“种子”,所谓的宇宙人生的全部内容就只是阿赖耶识的“一隐一现”。 如阿毘达磨大乘說。伽他曰:诸法于识藏,识于法亦尔;更互为果性,亦常...

    养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573547.html
  • 《心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,唯有到了般若经教,在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。通后是指《般若》与《华严》、《涅槃》、《维摩》等的关系,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,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。如实的把握般若观正见,对于...所造成的痛苦。 《.苦阴经》卷二十五,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。《说:‘云何欲患?族姓子者,随其技术以自存活,或作田业、或行治生、或以学书、或明算术、或知工数、或巧刻印、或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3375739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原始佛教之中道(节选)

    分别说部。由北印度中亚传到中国的经藏称为四,其中《长》属法藏部,《》及《杂阿》属说一切有部,《增一》属大众部。不过日本学者平川彰认为“汉译的《增一》似乎不是大众...,是通论《》的根本思想,抉择《》的本意所在。[1]   印顺法师在文章说了三点理由。其一,“《中论》所引证的佛说,都出于《》”;其二,“从《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0276961.html
  • 佛经启悟法

    、论等。如古代所谓之众经、一切等。   (三)佛教之经典也。   ★什么是佛教。《增一的序品所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 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、自净其意的教法...造作之义,我人在思想上,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,俱名为业。   佛经《俱舍论》说:“思及思所作,思即是意业,所作谓身语。”   《说:“思业与思已业”。思业即是意业,思已...

    悟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1979018.html
  • 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

    弟子修慈悲喜舍四心即是如实地修习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等清净业,所谓诸恶莫作、自净其意,如是其心自然广大无量,具足正受住,故能消除种种不净业报。此外《.卷第六十》有云:   复次,诸...   由此此可知《所谓慈悲喜舍四心本是佛陀教弟子如何自净其心行之修行方法,故经文所侧重者在于说如何随时观察己心如实修行慈悲喜舍,若如实修证,则可以断除一切嗔嗔恚、怨、嫉及憍慢等不净心,成就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0779106.html
  • 论鄯善国出家人的居家生活

    。  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,早在吠陀时代就有舍世出家以求解脱者,而后婆罗门教徒承其风尚,亦入山林闲寂之处专心修道;佛教则以佛陀出家学道为其滥觞。有许多经典都谈及出家、在家的区别,如《》卷...《部上》,No. 26,页659b。   [66][29]   Kharosthī Inscriptions, p. 171;《沙海古卷》,第119页。   [67][30]   李正宇: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2180762.html